快盈lll平台当前服装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构成。基础课程包含服装面料与辅料、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手工扎蜡染、图案设计、立体裁剪、服装结构设计、服装CAD等内容。在艺术理论层面开设艺术史、服装史、电影史等史学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涵盖服装设计与表现、女装设计、男装设计、服装与服饰项目制作、服装配饰设计、服装面料再造、服装品牌与市场策略。同时还开设了创作设计、款式设计、专业绘画、创意结构设计、服装展示陈列、服装工艺与制作、婚纱设计、丝网印刷等专业课程。
在选修课程方面,提供服装专业英语、时装摄影、服装设计管理、时装市场营销与CI策划、手工编织、服饰美学、造型思维与设计思维、形象设计、服饰配件设计等多样化选择。此外,专业限选课还包括摄影基础、服装立体裁剪、服装配色与图案设计、立体构成、服装专题设计、民间美术等。
南北方地区课程设置上略有差异,南方高校更注重创意,北方更注重工艺设计。南方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区域,拥有较为开放和多元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为服装类院校提供了丰富的创意资源和灵感来源,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时尚元素和设计理念。同时,南方地区的服装产业也相对发达,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意教育的发展。
服装工程与服装设计两个专业方向各具特色:服装设计更侧重设计类课程,服装工程则着重制版结构和工艺。
在高校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上,芸友们讨论认为还可以做出这几个方面的创新改革:
1)数字化服装设计课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服装行业也需要跟上这一趋势。因此,高校应增加数字化服装设计课程,教授学生如何使用3D设计、虚拟现实等技术进行服装设计。
2)可持续时尚课程:可持续性是当今时尚界的重要议题。高校应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可持续时尚的概念、实践方法以及如何将可持续性融入服装设计和生产中。
3)跨领域合作课程:服装行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设计和制造领域,与其他行业的合作成为了必然趋势。因此,高校应开设跨领域合作课程,如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智能穿戴设备等,培养学生的跨领域沟通和协作能力。
4)市场营销与品牌推广课程: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是服装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应增加相关课程,教授学生如何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近年来,传统文化元素逐渐融入课程体系。以中原地区为例,开设了多门非遗相关课程。这些课程深入挖掘了郑州商遗址、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历史文化遗址的艺术特色,同时也融入了开封木版年画、开封汴绣、商丘宋绣、鹿邑虎头鞋、南阳烙画、商丘剪纸等地方特色工艺。其他文化元素还包括龙舞、狮舞、高跷、少林功夫,以及太昊伏羲祭典、黄帝祭典、马街书会、洛阳牡丹花会等传统文化活动。
在非遗教学实践中,部分院校已经开始邀请木版年画等非遗传承人到校分享经验。贵州地区的服装院校开设了刺绣和苗银课程,苏州地区则以苏绣见长。这种区域特色的挖掘也启发了现代设计,如知名设计师品牌ZHUCHONGYUN就曾推出结合凯里刺绣的系列作品。
但目前的教学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实践类课程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特别是缺乏买手课程、企划课程等市场导向型内容。其次,职业规划指导多由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辅导员承担,难以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职业发展建议。面试技巧培训也相对欠缺,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遇到困扰,尤其是在面对“工作经验”、“职业规划”等问题时显得准备不足。
1)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项目、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2)课程更新与对接行业:高校应定期更新课程内容,确保与服装行业的最新趋势和技术保持同步。同时,加强与行业的对接,邀请行业专家进校授课或开展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需求。邀请行业专家做兼职老师,例如工艺课程。
3)培养人文素养:服装行业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的行业。因此,高校在培养服装人才时,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如开设艺术史、文化学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4)鼓励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服装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创业指导和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北方地区比较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创业环境也没有南方更友好,学生普遍思维保守。
在设计能力培养方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创新思维应该放在首位。有经验的从业者指出,技术固然重要,但想法和创意更为关键。然而,由于地域发展差异,一线城市的学生往往能接触到更丰富的市场资源,如参观面辅料展会、进行市场调研等,这些实践机会对培养创新思维起到重要作用。
对此,业内建议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增加市场实践课程,使学生了解成本构成和供应链知识;聘请具有行业经验的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开设实用性强的面试技巧课程;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市场、面辅料展览、街拍等活动培养市场敏感度。这些改革建议都致力于缩小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培养更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近年来,服装专业的就业形势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挑战。据北服等高校的就业报告显示,当前服装专业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存在较多毕业生从事非本专业工作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许多高校开始鼓励学生继续深造,特别是在研究生和博士招生扩招的背景下,考研成为众多学生的选择。
同时,继续深造是否能真正解决就业问题仍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读研究生可能只是延缓了面对就业市场的时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发展问题。虽然顶尖院校的毕业生仍具有相对竞争优势,但整体就业环境仍面临挑战。
创新型设计师需要具备独特的创意、敏锐的时尚嗅觉以及将创意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能力。他们需要关注市场趋势,了解消费者需求,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个性化、高品质服装。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设计师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独立设计师品牌和新兴电商平台通过线上渠道迅速崛起,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AI等新技术的发展也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创作自由和灵感空间。
服装行业也面临着技术变革的挑战。从设计到生产,从销售到供应链管理,都需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技术型人才需要掌握3D设计、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服装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此外,他们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用户行为。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设计工具在服装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工具可以帮助设计师更高效地进行创作和优化,同时也能够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和用户反馈。因此,掌握这些技术的服装专业人才将更受欢迎。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服装企业对于营销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他们需要具备市场分析能力、品牌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以推动企业的销售和品牌发展。营销与管理人才需要了解市场动态,熟悉消费者行为,能够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推广计划。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出色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以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从地域来看,不同城市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存在明显差异。以郑州为例,作为曾经的全国六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虽然在90年代后整体呈现衰落趋势,但仍保留着一定的产业基础。当地还有娅丽达、逸阳、梦舒雅等知名服装企业,以及陈光王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设计师品牌。但由于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许多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到一线城市发展,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行业经验。
在人才需求方面,市场越来越重视创新能力和创意思维。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相比精湛的绘图技术,他们更看重设计师的创意能力和想法的可落地性。但目前国内服装教育体系培养的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很多设计师或助理往往停留在照搬模仿的层面,缺乏真正的创新突破。
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服装教育领域也在积极改革。比如,计划将AI相关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同时,3D建模等新兴技术岗位的需求也在增加。业内人士建议,最好由具备良好审美能力的设计人员担任3D建模师,这样能够更好地把控产品效果。
在职业发展路径方面,除了传统的设计师道路,服装专业毕业生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走学术路线。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校任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发展方向。这种选择虽然暂时远离设计创新第一线,但能够在学术领域深耕,为行业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在3D服装设计软件的应用领域,Style 3D和CLO 3D各具特色,业内也有声音认为Style 3D是CLO 3D的翻版。Style 3D因其全方位的应用特点,更契合国内品牌需求,尤其在浙江等地区广受欢迎。这与Style 3D发源于江浙地区密切相关,也体现了本土企业对本土软件的支持。相比之下,CLO 3D在国际贸易板块更受青睐,展现了欧洲人对专业领域的专注追求。随着技术发展,这些3D软件结合AI虚拟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品牌带来可观的成本节约。
1)如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实习实训项目的开发与实施;鼓励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实战能力等。
2)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高校与服装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合作内容、方式和期限。通过协议,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技术支持和就业指导等资源,而高校则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技术支持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服务。
3)共建实训基地: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实训基地可以包括生产线、设计室、样板房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4)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高校与企业共同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课程、师资、设备等资源的共享。通过平台,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行业信息和资源,而企业也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5)实施实习实训项目:高校与企业合作实施实习实训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实习实训项目可以包括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工艺制作、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服装行业的运作流程。
6)鼓励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高校应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课程可以包括创新思维训练、市场调研方法、商业计划书撰写等内容,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理论支持。
7)举办创新创业竞赛高校可以举办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竞赛可以包括服装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让学生在竞赛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8)提供创新创业支持:高校应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支持,如创业指导、资金支持、场地租赁等。同时,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和资源。
9)邀请行业专家进校讲座:高校可以邀请服装行业的专家进校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通过讲座,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对行业的认知和理解。
10)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应加强与国际服装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国际时尚元素和设计理念,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在高校与市场对接方面,一些企业已经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实践。以某企业与东华大学的合作为例,他们不仅与常熟理工开展校企合作定向3D课程,还与东华大学中日班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这个合作项目持续时间为每年9月到次年3月,参与的学生来自中日班一个完整班级,约30人,被分为6个小组,每组5-6人。企业选择中日班合作,源于这些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该项目采用双师教学模式,由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授课。学生们跟随企业企划团队,参与当季产品开发,最终以走秀形式进行成果展示。企业提供总体企划方向,学生则根据自身兴趣进行主题细化和创意延伸。目前该项目已进入第二期,相比第一期侧重创意设计,新一期更注重供应链学习和成本控制的实践。
在具体操作上,项目采取每周汇报制度,学生可到企业汇报或企业人员到课堂指导。完成课程后,学生还可以进入企业实习,享受带薪实习机会。企业投入每期15-20万元经费,部分用于款式开发,部分优秀作品还有机会被企业采用转化为商品。
这种深度校企合作模式对企业和学生都极具价值。通常企业在招聘应届生时都特别重视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认为这比一般社会实践更能体现求职者的专业认知和适应能力。对企业而言,这是一种长远的人才储备战略,可以在年轻群体中建立品牌影响力,参与项目的学生毕业后往往会优先考虑加入合作企业。对学生而言,则能在校期间就了解市场需求,将课堂所学与实践应用结合。
类似的校企合作还包括部分高校与服装品牌,如三彩的合作,为创业学生提供办公场地和供应链支持。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外的类似项目往往是企业、政府、学校三方联动,企业可获得政府补贴支持。虽然目前国内部分校企合作项目尚未获得政府补助,但已有企业开始关注和申请相关政策支持,部分头部企业每年可获得数千万元的政府补贴。
这些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已成为连接教育与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企业通过资金、资源投入,不仅获得了人才储备和品牌效应,更推动了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深度融合。